江苏,地处长江之滨,运河沿岸,自古就是鱼米之乡。传统村落如同镶嵌在其间的璀璨明珠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,同时也是国人心灵深处温暖而宁静的精神家园。近年来,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与江苏省住建厅深化合作,通过签订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作协议》、推出“苏乡贷”专项产品、党建共建和联合调研等多种形式,共同构建“政策协同+金融赋能”双轮驱动机制,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“江苏模式”成功案例。截至6月末,该行重点围绕7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、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及12个省级以上(含)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,累计授信近270亿元信贷资金,助力江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。政策性金融犹如一股清泉杠杆的利息,精准滴灌江苏传统村落,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“文化传承”守住沉淀千年乡愁
走进焦溪—这个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村,三山环抱,水网交织,舜山书院、鹤峰书院、菊花诗社等历史遗迹依次铺展,每一块砖石、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着千年文脉的传承。集“中国传统村落”和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双重殊荣于一身的焦溪,无声地传递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律。
2018年,焦溪正式启动参与江南水乡古镇的联合申遗。从申遗所需资金的初次对接到2024年常州古镇保护提升项目的落地,从“金润古镇”专班的成立到项目顺利投放的银企“同频共振”,在长达5年的坚守与服务中,该行三级联动协同发力,紧贴需求解难题,服务“申遗标准+文化经济”两条主线,构建“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、经济发展”三个融合,推动形成“形态、业态、文态和生态”四位一体的“焦溪模板”。在项目设计中,对照“申遗”标准启动修复规划,坚持原格局、原生态、原风貌和原住民的保护原则,采用传统技艺修缮加固明清古建筑,对历史街区及周边建筑进行风貌提升等,让古建古迹重现昔日风采。同时,项目依托季子文化,复建舜山书院,支持焦溪竹编、剪纸、焦溪糍团等非遗,打造研学基地,推动文化浸润经济,让焦溪守住根、留住人,在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的深情中,感受那独一份的人间烟火氤氲,让乡愁有“乡”可寻。
展开剩余54%“集中连片”串起散落乡间明珠
被誉为“中国陶都”的无锡宜兴,是世界著名紫砂陶制作技艺发源地,具有7000多年制陶史。2023年被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二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,所辖有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、37个省级传统村落。
2024年,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与宜兴市政府签订《服务“千万工程”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作协议》,政银企在宜兴联合召开“村落保护”专题座谈会,现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,形成了“政策性金融服务传统村落保护”的整体思路。在项目设计中,一方面尊重集中连片整体规划,将乡村建设、自然资源、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等多元需求统筹融合,提供整体融资方案;另一方面注重“一村一品”,积极探索“传统村落保护+人文品牌活化利用”融资模式,描绘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资源利用“点上出彩、线上串联、面上精彩”的新画卷。丁蜀三洞桥村,以“龙窑柴烧技艺”非遗特色,带动紫砂文化和经济焕新发展;徐舍芳庄村,以“江南羊肉烹饪”民间技艺传承,激活传统美食品牌价值;在张渚祝陵村,以委婉动人的“梁祝爱情故事”,吸引游客体验梁祝文化魅力。截至6月末,该行累计授信近15亿元信贷资金,支持宜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,相关经验做法同时入选了住房城乡建设部《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》和《农发行服务“千万工程”典型案例汇编》。
“三生融合”打造田园乡村样板
“稻粱千里熟、鱼蟹多无算”,描绘的是名扬天下的汉代“海陵之仓”泰州仓场村的盛景。该行精心谋划,借助仓场村创建“省级特色田园乡村”的契机,积极推动姜堰区仓场传统村落保护项目,全力助力仓场村构建“传统村落+特色田园乡村”的新格局。
该行积极组建营销团队,靠前服务,提前介入项目前期方案设计中,为政企“拓思路、优规划”,结合仓场村特有的“古韵仓场,水润粮仓”品牌和地域结构特征,以“韵味古村、摇曳西泊、垎田粟香、野趣田园”四大景观为依托杠杆的利息,建设集“古村落、农文旅、特种水产养殖”为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。在项目方案设计中,将“美村”和“富村”目标嵌入村落保护,在注重村落环境提升的同时,培育农特产品展销、传统技艺展示等一批“研学、观赏、体验”引流新业态,让乡村农文旅“流量”变游客“流量”,提高项目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,让仓场村实现从“保起来”到“美起来”再到“富起来”的蝶变新生。(吴凤莎)
发布于:江苏省